AI硬件致命伤:华强北的能力圈内,没有赢家

搜索
AI-TNT
正文
资源拓展
AI硬件致命伤:华强北的能力圈内,没有赢家
2025-01-24 13:18

动辄4600家参展商,2025的CES(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)已全数AI。


在此次会上,为人熟知的硬/软件产品悉数登场。其中,陪伴类、耳机和眼镜类产品同台竞技。


在这个同台竞技的场景里,出现了一个始料未及的副作用:各家项目的信息不对称被拉齐了。这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:因为,一些本来看似在去年一整年想明白的事情,再次成为争论的话题。


乐观的人总是对未来充满期待。从业者们判断,在新的一年中,陪伴要“大战”、耳机要“大战”、眼镜也要“大战”,似乎每个团队都在为此摩拳擦掌。


但在多轮对比后,真实情况却可能难以让人保持同等的热情。在与多位项目的负责人沟通后,我们将关键词锁定在了华强北、同质化、真实需求上。


一位陪伴赛道创始人自称拥有华强北代工资源,在他的估计中,某国内头部AI陪伴产品的月销“不会超过4000件”。在硬件行业,年销10万件“是个坎”,也是区分市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。


换句话而言,AI陪伴这个赛道离大规模放量还有很大距离。


诡异的是,市场还没放量,供应商却越来越多。这不禁让人想问,AI硬件赛道是否存在壁垒,千帆竟发过后,谁能笑到最后?


IP难做、硬件门槛低


从2024年上半年,数科星球DigitalPlanet开始接触AI陪伴,如今时隔半年,行业已从“项目零星”变成了“陪伴大军”。除早期企业推出产品外,还有海内外的巨头企业参与。


赛道变得拥挤后,客观上多样性得到了提升。其中出现了机器狗、轮式陪伴机器人等新锐产品。


但同时,在大量产品以陪伴概念入场后,产生了一个新问题:这个赛道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。在数科星球的系列访谈中,创始人们对于此问题的回答分成了两派:其一是IP(知识产权的简称,如哈利波特等)其二是没有门槛。


IP本是文娱行业的概念,为何它成为了AI的核心竞争力?


某位李姓创始人解释:“这是由于硬件成本下降造成的”,在他看来。某些陪伴类的产品功能可以通过单片机实现。


而在华强北,以上简单版的硬件搭配仅需几十元。


深圳的华强北,一直以来是硬件产品的集散地。这里丰富的元器件和制作企业遍布,极大降低了开发成本。“如果开发成本低于50万人民币,那么这里会有很多企业可以做,如果是20万~30万的研发成本去调一个功能,也有很多公司能做。”他提到。


所以,AI陪伴产品的潜在竞争者是众多华强北的硬件企业。


他并不看好AI陪伴产品,除硬件成本越来越低的因素外,其给出的理由是“你(用户)可以找到很多和AI聊天的场景,没必要非得通过硬件,或者很精美的载体实现它。”


他觉得,这种既像玩具、又像AI、又像机器人的东西很难找到立命之本。在盈利模式上,也存在硬伤:“要说服客户为Token付费(指类似于可通过对话次数付费等方式盈利)很难”。


还有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创始人认为,AI陪伴走IP路线也比较危险。


“小IP火起来像在赌,而你(企业经营者)不能把公司命运交到不确定的事情上。”在他看来,小IP逆袭的事情的确存在,但这不足以作为一家公司的立身之本。


所以,这段时间以来,为规避不确定的风险,“作坊”型的小企业选择了抄IP,把产品做成“像它但不是它”的风格。不过,这个路线被有调性的企业所不齿,从业者们认为这件事“很Low”且“只有生意人才会去做”。


这位从业者对这个路线下了一个论断,他认为,“这里有做个产品卖到美国赚钱的机会,但长期而言,则很难说”。


一位正在开发AI陪伴产品的高管认为,“对于所有的成功公司而言,更倾向于专注做好长板,将不确定性外包,而不是专注不确定的事情。”他认为,好的玩具公司会倾向于将AI功能外包出去,而AI能力过硬的企业也会找到足够好的玩具外包企业来实现AI陪伴。


所以,大多数AI陪伴产品犹如夹生饭,“这个做不好、那个也做不好”。至今,他仍未找到足以令自己信服的理由,去“all in IP”。


AI眼镜:百家争鸣的背后真相


据不完全的统计,目前已大致有50个AI眼镜产品面世。


不少机构预测,Ray-Ban Meta将在2024年底可实现200万~300万台的销量。一段时间内,在元宇宙和AR/VR圈,Ray-Ban的风头无两。一位从业者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,Meta的成功是吃了低价的红利(对比苹果VisionPro初期3499美元定价,和Meta的AI眼镜则是300美元起)


当然,作为后来居上者,还有部分品牌采用了更加低价的策略。


从规律上,价格更低,还会催生新增市场。不过,这种低价策略是有代价的。本质上,它营造了短期销量爆棚的假象,却不自觉地卷入了工具黑洞中。


“我认为苹果公司一定不是来卷功能的,它一定是建立生态,做高壁垒的事情。”一位创始人说。在他看来,卷功能、卷工具毫无前途。而苹果公司在四处出击,积累内容实力。


他给出的理由是,“工具属性的东西迭代非常快,用户没有归属感,购买决策完全依赖性价比的供给情况,用脚投票概率高。”


还有,是源自芯片的原因。


某品牌的内部员工提及,AI眼镜的快速放量和芯片供给相关性很大。在他看来,高通等公司的芯片供应量大,且一些车载级芯片也可以适配,为行业产品放量提供了基础。


不过,供给端的生产力提升和价格下降,并不会在根本上提升需求侧的增量。很多接受讨论的从业者都买过上述产品,但大多都在“吃灰”(指摆在那里闲置不用)


一些使用者指出:早期它的翻译功能不成熟,而戴上之后眼睛要盯着眼镜片很难受,体验并没有吹嘘的那样好。而最主要的原因是,没那么多理由让人天天都想佩戴它。


他对数科星球DigitalPlanet说:“至少,在城市里你不会经常用”。


“这个行业现在没有内容,没有生态,除非谷歌、苹果把大量开发者迁移过去,才可能真的起来。”某位技术总监说。


从这个角度而言,目前的AI眼镜还尚处早期。


这里存在着一些产品亮点:比如Ray-BanMeta眼镜拍摄的媒体内容可以下载到Quest3头显中;比如人们可以用AI眼镜拍摄Vlog等等。


在苹果的VST(Virtual Studio Technology)方案里,虚实界面能够得到融合。这个解决方案包含了两颗VST摄像头、点阵投影和ToF(深度感应摄像头:Time of Flight)摄像头。“比如你捏苹果的动作,也可以在Vison Pro里虚拟出来”,他补充。


用户对这个解决方案的评价是:好玩是好玩,就是VR太重,佩戴和感知的体感太差。而AI眼镜虽然轻巧,但内容不足。一位常年混迹于开发群的读者补充,在他所在的开发群里,其实很少有人在干活。


所以,在本质上,大多数购买AI眼镜的人还在“先锋用户”的范围,这部分用户对新鲜的事物抱着充足的好奇心,但不代表这种产品可以最终走向大众化。

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数科星球DigitalPlanet,作者:嘟嘟与石榴,编辑:大兔



AI硬件致命伤:华强北的能力圈内,没有赢家

IOS下载
安卓下载
微信群
沪ICP备2023015588号